2025年9月6日出版的《湖北日报农村版·农村新报》头版头条,刊登《山水崇阳 黄精链就十亿元产业》一文,聚焦崇阳林下经济和黄精产业的创新发展路径,展示崇阳生态与生计共赢的“绿色密码”。
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彭翠楠 通讯员 黄凰
初秋微凉,湖北省桂花林场管理局干部职工正抢抓时机开辟新的黄精种植基地。
林场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王佐介绍,冯家岭基地已栽种4000亩黄精,从今年起每年新增3000亩,争取到2028年达到2万亩。
为何如此大干快上?因为产自这里的黄精制品,已成为众多高消费人群的青睐之选。
8月22日的咸宁市(崇阳)楚商联合会成立大会上,一款“鹿血黄精咖啡”备受追捧:“崇阳黄精本是十大楚药之一,加了鹿血后送礼更有面子。”
黄精产品俏销,但耕地数量有限,崇阳如何破局?
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中国天然氧吧”的崇阳,森林覆盖率达63.66%,乘着2024、2025年森林可持续经营补助资金项目落户崇阳的东风,天性喜阴的黄精向林下要生存空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通过‘林下经济’这一载体,又多了一条在崇阳变现的途径。”崇阳县委书记郑俊华表示。
真金白银铺路
黄精回归山林
崇阳林业资源丰富,但护林人却一度面临“守着青山饿肚子”的窘境。
以桂花林场管理局为例,这片经营面积15万余亩、森林蓄积量55万立方米的“绿色宝库”,过去134名在职职工与324名离退休人员的待遇保障,长期依赖微薄的林木间伐收入和上级解困资金勉强维持。
转变始于对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和主动求变。依托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和幕阜山区适宜黄精生长的绝佳环境,发展林下经济成为破题关键。
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率先发力。县里将中药材产业确立为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出台吹糠见米的奖补政策:林下种植黄精50亩以上的,每亩奖补500元;县政府整合资金1000—2000万元到县农担公司作为发展中药材产业风险资金,为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带动监测户发展中药材的农业经营主体,按政府60%、银行20%比例提供担保,破解融资难题。
林业部门巧妙地将项目建设与产业发展结合。利用森林可持续经营等项目,对过密、退化的林分进行抚育和间伐。在崇阳县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汪台斌看来,很多林场、村集体山林的密度达到0.8、0.9,密不透风,导致树径小不成材。正好森林可持续经营项目要求开展目标树经营、抚育间伐等措施,降低林木郁闭度,增加林间透光性和通风量,这样树木能快速成材,也为黄精等喜阴药材搭建了天然的“遮阳棚”,助力其在林下茁壮成长。
目前,崇阳县9乡镇2林场正按计划对4.79万亩项目林地实施抚育采伐,完成后交由乡镇村组引进药材企业在林间空地种植黄精,实现国家得材、地方得财、农民得利的多方共赢。
林地人力入股
大手笔布局全产业链
崇阳版的林下经济,并非简单靠山吃山,而是从育苗、种植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升级,让价值层层攀升。
多种合作模式使种植端充满活力。国营桂花林场采用“林地入股 技术合作”模式,林场以清理好的林地6年经营权占股32%,合作企业负责种苗、栽培和采收,占股68%。“乔木层搭棚,丰富的落叶腐殖质做肥料,形成了仿野生的生长环境。”这让王佐对5年后黄精亩产2000至2500斤、亩平年净收益2500元充满信心。
在肖岭乡,湖北润草药业有限公司推行“721”模式,企业全额投入种苗、农资和种植人工,占股七成,农户以自有林地占股二成,村集体负责协调管理占一成,基地受益后按股分红。“农民不掏一分钱就可成为‘产业股东’。”该公司负责人王易甫介绍,目前已与锁石、三角、新桥、白马4村签约发展林下黄精4100亩,3年内可扩大到2万亩,随后就地建设加工厂。
“崇阳姜型多花黄精的多糖含量达到了14%,是国家药典标准的2倍多。”省农科院国家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龙同公布的这一成果,吸引湖北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科研机构与当地龙头企业合作,在研发端发力增值。目前,黄精种子育苗技术已经突破,黄精多糖提纯技术已获认证,可望进入中试。
在生产加工端,崇阳县正大手笔布局。崇阳县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融创园正在规划近1万平方米的厂房,用于黄精等中药材的精深加工和展示,还准备打造“共享生产线”,让生产黄精茶、酒、膏的企业可以低成本、高效率上马。
药融文旅
30亿元大健康产业渐行渐近
“林下经济”的主力军黄精正向精深加工深耕。凭借“药食同源”的特性,崇阳黄精变身为药膳、膏方、袋泡茶饮、保健酒等六大类60多种产品走向市场,其中“鹿血黄精咖啡”颗粒融入光明集团供应链,即将在黄浦江畔闪亮登场。
“中药材 旅游”成为崇阳新热点。花开时节,以黄精、芍药、白芨等为代表的中药材形成绚丽花海;以黄精为主打的药膳馆开在幕阜山旅游公路沿线,黄精饼、黄精花炒鸡蛋、黄精土鸡汤、黄精排骨汤、清炒黄精叶等143道黄精美食成为崇阳新名片,九制黄精片、黄精丝、驻颜黄精膏等成为热门旅游商品。
桂花林场可望成为药文旅融合新地标,这里有近5万亩坡度25°以下、适合林下种黄精的林地。“计划把这里打造成全国最大的多花黄精种植基地、华中地区连片面积最大的林下中药材种植基地、华中地区第一个全品类的中药材科普产业园。”崇阳县中药材产业协会负责人熊银德目光灼灼,“唐诗中说‘但令黄精熟,不虑韶光迟’,随着养生文化的觉醒与复苏,至少能够带动未来二三十年的融合消费。”
目前,崇阳黄精种植面积已达9.8万亩,其中40%为林下种植,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超过10亿元,第一个目标已达成。
展望未来,崇阳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徐涛成竹在胸,“林下经济以黄精为龙头但不止于黄精,全县通过林下种植、野生资源保护和涵养等措施,中药材综合种植面积年底可达20万亩,产值30亿元,成为崇阳大健康产业的重要支撑。”
记者手记
生态与生计的共赢
□彭翠楠
“林下种黄精,是让药材‘回家’。”采访中,一位药农用朴素的话语,道破了崇阳林下经济成功的核心奥秘——尊重自然规律,做顺应天时地利的文章。
面对青山翠岭,他们不是在向山林索取,而是以一种智慧的方式参与森林生态的循环,大树为黄精遮阴,落叶为其供肥,黄精反哺山林与百姓。这是一种高水平的“靠山吃山”,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双赢。
这片绿色的“金山”启示我们,最美的风景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舞,最大的财富是生态与经济的共生共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