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崇阳网!今天是:
首页 新闻 崇阳新闻 详细信息

返乡“医”路守护,是崇阳百姓呼吸健康的渴望与托付

来源:崇阳县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5/11/5 17:59:36     字体:    分享到:

“龚医生,我爸现在能自己下楼遛弯了!”11月3日一大早,崇阳县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走廊里,一位患者家属握着龚伟峰的手激动地说,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样的场景,在他归乡从医的三年多里,早已成了常态。

龚伟峰是崇阳县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这位土生土长的崇阳人,从2022年底带着一身医术回到家乡,全力推动呼吸科的建设与发展,不仅完善了科室架构,更提升了诊疗能力。他用一个个鲜活的诊疗故事,为崇阳百姓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呼吸防线”。

妙手破局:从 “辗转求医” 到 “家门口治病”

“以前得了严重气管疾病,得提前几天预约武汉的医院,来回折腾不说,光路费和住宿费就够受的。”说起过去看病难,家住崇阳县沙坪镇的王大爷仍记忆犹新。而这一切的改变,始于龚伟峰的到来。

从2022年底龚伟峰开始主持科室工作时,面对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技术空白”——医院的气管镜诊疗能力,还未形成规模化、常态化。患者要想明确肺部肿瘤、疑难感染等病因,只能远赴外地。龚伟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呼吸病拖不得,来回奔波只会耽误病情。”他立刻着手筹备,从设备调试到操作规范,从团队培训到流程梳理,亲力亲为。

在龚伟峰和团队的努力下,2023年4月21日,崇阳县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成功开展崇阳首例无痛支气管镜,在常规气管镜基础上实现技术升级,为患者提供更舒适的诊疗选择,也体现了科室在气管镜技术领域的进一步突破。2023年全年完成 500多例气管镜诊疗量,标志着该技术已在医院实现规模化、常态化开展。

如今,支气管镜检查已成为科室的“常规操作”,从肿瘤诊断到排痰困难处理,从感染病灶取样到气道狭窄扩张,每年能为近千名患者解决病痛。曾需要外请教授才能开展的经皮肺穿刺技术,现在科室医生也能独立完成。“以前怀疑肺癌,得等武汉专家来,现在当天就能安排穿刺,一周内出结果。”护士长曾亮说,这不仅节省了患者的时间和费用,更让很多癌症患者实现了“早发现、早治疗”。

医者仁心:把 “冰冷病例” 变成 “温暖牵挂”

“龚主任,我这病是不是治不好了?要是花钱太多,我就不治了。”每次遇到肺癌患者说这话,龚伟峰都会坐在患者床边,拿着检查报告慢慢解释。在崇阳这个山区县城,不少患者因经济压力,面对重病时最先想到的不是治疗,而是“放弃”,而龚伟峰做的,就是用耐心和专业,帮他们重新燃起希望。

78岁的张爷爷是龚伟峰印象最深的患者之一。第一次来院时,老人坐着轮椅,嘴唇发紫,连说话都要喘半天,家属说“在家躺了两天,饭都吃不下,以为熬不过去了”。检查显示,老人因长期吸烟患上了重度慢阻肺,还合并呼吸衰竭、全身水肿等症状。龚伟峰没有急着开处方,而是先和老人拉家常。接着,他拿着模型给老人讲病情:“您这病就像生锈的风箱,得慢慢‘除锈’,用吸入药把气道打开,再在家用制氧机补氧,慢慢就能好起来。”

怕老人记不住用药方法,龚伟峰手把手教他怎么握吸入器、怎么配合呼吸;担心家属不会操作制氧机,他特意让护士录了视频;每次查房,都会问老人“今天有没有试着走两步”“晚上睡得香不香”。就这样,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老人能自己拄着拐杖走路了,出院时还拉着龚伟峰的手说:“龚医生,我回去就去看看那棵老桃树!”如今三年过去,老人每年只需要来院复查一次,家里人说“他现在能自己做饭,有时候还能跟老伙计们下下棋”。

还有一位肺癌四期患者,初诊时全身无力、胸痛难忍,连喝水都吐,家属对维持生命的希望都变得渺茫,但龚伟峰却没有放弃,他带着团队反复研究CT 影像,发现患者胸腔里积了大量胸腔积液,这才是导致他痛苦的主要原因。“先把胸腔积液引流出来,让他能喘口气,再找肿瘤的靶点。”他亲自为患者做胸腔穿刺引流,当淡黄色的胸腔积液缓缓流出时,患者突然说“胸口不闷了”。随后,病理检查显示患者存在特定基因突变,适合靶向治疗。用药半个月后,患者就能下地走路;三个月后,他特意找到龚伟峰,笑着说“我现在每天都能去广场散散步,感觉好多了”。

学科深耕:从 “一人强” 到 “团队强”

“刚来时,科室虽有一定诊疗基础,但不够规范,医生面对慢阻肺患者,治疗手段相对单一。”龚伟峰谈到刚接手科室时的场景,依旧感慨万千。作为一个亟待发展的重要科室,如何迅速打破困境,提升整个团队的诊疗能力,成为了他心头最紧迫的任务。

龚伟峰给自己定了规矩:每周三雷打不动带领团队大查房,从患者的病史采集到影像解读,从治疗方案制定到用药调整,每个细节都不放过。有一次,年轻医生曾震接诊了一位咳嗽伴发热的患者,查房时,龚伟峰仔细查看患者的CT 片,发现肺部有特殊的“树芽征”,又追问患者“最近有没有接触过鸽子”,最终确诊为“肺隐球菌病”——这是一种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看病不能只看表面症状,要像侦探一样找线索。”龚伟峰拿着CT 片,给团队讲解肺隐球菌病的影像特点、发病诱因,让大家印象深刻。

在人才培养上,龚伟峰有自己的“方法论”。他会根据每个医生的特点“量身定制”发展方向:有的医生动手能力强,他就带着做支气管镜,从肺部解剖结构讲到操作技巧,从简单的活检取样到复杂的异物取出,手把手地教;有的医生理论基础扎实,他就鼓励做慢病管理研究,还帮他查文献、设计课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把优势发挥出来,团队才能更强。” 。

为了让团队跟上最新的诊疗进展,龚伟峰还建立了“每周学习制度”:每周二下午,科室都会准时开展业务学习,有时是他讲最新的学术成果,有时是医生分享疑难病例,有时还会邀请武汉的专家线上授课。护士长曾亮说,现在通过学习,每位护士不仅能熟练操作呼吸机,还能根据患者的情况调整模式,不少患者通过规范的呼吸支持,顺利脱离了危险。

取舍之间:对 “大家” 的坚守与对 “小家” 的愧疚

“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陪我高考复习啊?”每次和孩子视频,听到这句话,龚伟峰都会眼眶发热。2022年,他从河南三门峡义马煤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医院回到家乡崇阳。妻子和孩子因工作、学业留在河南,一家人从此开启了两地分居的生活。“孩子今年高三,正是最需要家人陪在身边鼓劲的时候,我却连一顿家常饭、一次晚自习后的谈心都没法满足他。”提及孩子,龚伟峰的语气里满是愧疚,“作为父亲,我确实没能尽到该尽的责任。”

但龚伟峰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我是崇阳人,看着家乡的百姓因为呼吸病而辗转求医,我心里不好受。”正是这份乡土情怀,让他放弃了原来三甲医院的高薪工作,回到家乡建设呼吸科;正是这份医者责任,让他不管是周末还是深夜,只要科室有需要,随叫随到;正是这份对事业的热爱,让他在面对复杂的呼吸疾病时,始终保持着探索的热情。

如今,崇阳县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已成为当地百姓信赖的“呼吸守护站”,科室诊疗水平在咸宁市县域医院中名列前茅。而龚伟峰依然在忙碌着:周一、周四坐门诊,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周二、周五做支气管镜,为患者明确诊断;周三带领团队大查房,指导年轻医生成长。他说:“只要能让家乡百姓在家门口看好病,能让科室发展得更好,再辛苦也值得。”

全媒体记者:陶然 田明 见习记者:王蓓蓓

一审:熊哲

二审:黄益民 熊晓辉

三审:全宗海


在线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