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崇阳县石城镇花园村,有一片240亩的茶山,这里的清晨,常伴随着露水和茶香。在这片茶山上,总能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从东北茶市的“中间商”到茶场的掌舵人,吴冰坚守“无添加”的初心,走出了一条从“卖茶”到“种茶、制茶”的“破冰”之旅。
吴冰是闻着茶香长大的,自他出生起,父亲便在各地做茶叶经销生意。大学毕业后,吴冰顺理成章回到父亲身边,接过茶叶销售的担子。
最初,他前往东北接手茶叶销售工作,以经销商的模式运作。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吴冰逐渐意识到,单纯依靠收购和销售,产业发展始终存在局限,正是这种危机感,让他萌生了自己承包茶场、从源头把控茶叶品质的想法。
“有的茶商为了高利润,在加工环节加入石膏粉或者糖,让茶叶看起来更加美观,但是这样就失去了茶的本味。我们家从我父亲开始做茶,一直都是坚持无添加,只为做好茶,从小我父亲就是这样教育我的。”茶叶种植户吴冰说道。
石城镇花园村的240亩茶园就是吴冰四年前新拓展的基地,从零开始涉足茶叶种植,对吴冰来说并非易事。2021年,他投入100多万元搭建厂房、购置加工设备,可转型初期,考验接踵而至。
2021年至2024年,干旱、病虫害接连侵袭茶园,导致茶叶严重减产,高投入与低产出的落差让吴冰压力倍增。他告诉记者,当时看着枯黄的茶树,心里比茶叶还苦。但吴冰咬牙坚持了下来,他跟着老茶农学种植技巧,并向相关部门求助,一步步攻克难题。
“我们刚建茶园的时候,对打药施肥都没有经验,茶叶没有产量,后面县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指导我们什么时候下肥料、什么时候除草、什么时候防虫害,慢慢地,我们的产量从4万多斤发展到现在的近10万斤。”茶叶种植户吴冰说道。
如今,他的茶厂已逐步走上正轨,日均加工鲜叶能力达到7000斤左右。在丰产期,这240亩茶园能产出约10万斤茶叶。同时,茶厂为当地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仅带动就业支付工资达60万元,吸纳了11名村民在茶园稳定就业。
由于茶叶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冬天进入农闲,吴冰又会重拾旧业,前往东北卖茶。他调侃自己是“迁徙的候鸟”,随着季节在南北之间奔波。而这种“迁徙”,恰恰是他立足本土、拓展市场、灵活经营的生动写照。
“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上。”这是吴冰如今最常说的话,也是他对未来的清晰规划。在他看来,当前的粗加工模式附加值低,要想让茶产业走得更远,必须向深加工转型。
“我明年想再建一个1000平方米的名优茶车间,我们手采的茶叶就可以自己加工,再建一个精制厂,这样整个产业链我就做全了,不用再到外面去求别人,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还是更稳当。”茶叶种植户吴冰说道。
吴冰的故事,是新农人从传统经销向实体种植加工的突围记,也是一段关于传承与坚守的匠心佳话。他从父辈手中接过的,不只是一门盈利的生意,更是一份“做好茶”的承诺。
在他看来,守住父亲“无添加做好茶”的初心,再通过产业链延伸拓宽茶路,不仅能让自家的“茶饭碗”端得更稳,更能带动乡亲们一起在茶产业里闯出更好的未来,让这片古老的叶子,持续焕发新的生机。
全媒体记者:沈庭萱 见习记者:王蓓蓓 尧康 通讯员:叶方青
一审:熊哲
二审:黄益民 熊晓辉
三审:全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