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崇阳县天城镇河田村200亩黄蜀葵迎来盛花期,金黄花朵在田间绽放,村民们忙碌采收,加工厂里流水线不停运转,从田间到车间的“快节奏”,一份份稳定订单的“强支撑”,为乡村带来秋日丰收盛景。
9月11日,记者走进河田村黄蜀葵种植基地看到,十几名村民穿梭在花丛中,指尖轻捻便将饱满的黄蜀葵花收入袋中,动作娴熟利落。
“我家就在附近,每天早上4点多钟就到这里摘花,一天能摘200多斤挣100元左右,在这既能照顾家,又能挣点钱,我很开心。”天城镇河田村村民丁崇英说。
有合作社的订单兜底,在家门口就能稳定挣钱,这份“踏实”,源于河田村引入的“合作社+农户+订单”模式。2024年,村里携手崇阳鸿森农业专业合作社规模化种植黄蜀葵,不仅为村民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更通过签订长期订单,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的后顾之忧。
“目前大约有30户村民参与种植,40名村民参与生产,我们签订了长期的合同,带动村民共同增收致富,稳定供应各地市场。”天城镇河田村干部李文新告诉记者。
在基地旁的加工厂内,工人们分工明确,装卸、分拣、烘干、打包,流水线作业有条不紊。新鲜采摘的黄蜀葵花刚运到,便立即进入烘干环节,短短几小时就能转化为中药材原料。据生产线负责人丁证甫介绍,现在每天能产出5000斤黄蜀葵制品,都是按订单需求赶工,今年合作社已与苏中药业签订几十万斤订单,销路稳定。
“今年才开始投产,到了明年将开设3条生产线,现在已经有了稳定的订单,黄蜀葵的销售还不错。”崇阳鸿森农业专业合作社生产线负责人丁证甫说道。
作为一味兼具药用与经济价值的中药材,黄蜀葵的花、根、叶均可入药,其制成的中药材原料在医药市场需求稳定——这也成为订单农业能在河田村落地生根的关键。据生产线负责人测算,参与种植和生产的村民,年均可增收5000至6000元。
从“看天吃饭”到“订单稳收”,这份“从田间到企业”的订单,不仅打通了农产品产销的“最后一公里”,更让小农户融入了现代农业产业链,既解决了农产品滞销风险,又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全媒体记者:赵浩 见习记者:黄卓 特约记者:黄爽爽
一审:陈超
二审:黄益民 熊晓辉
三审:全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