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傍晚,在崇阳县白霓镇的乡村院落和文化广场上,总能看到村民们围坐一起热烈讨论的场景,这是由白霓镇人大、白霓镇人民法庭联合开展的法治宣讲活动现场。从田间地头到村头巷尾,从土地纠纷到家庭矛盾,一场场“接地气”的法治宣讲,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法律知识送到全镇23个村、社区的百姓身边。
8月27日晚,随着杨洪村一组法治宣讲活动落下帷幕,白霓镇2025年法治宣讲实现行政村和社区全覆盖。
“大家卖粮食、水果时,一定要让买家出具书面收条,注明数量、单价、付款时间,避免口头约定留下纠纷隐患。”法官助理汪钰涵针对秋收时节特点,重点讲解农产品买卖维权、农民工工资追索和防火安全责任等内容,具体实用的维权建议,精准契合村民当下需求,让村民受益匪浅。
“不管是借钱给别人,还是流转土地,合同条款一定要写清楚,咱们就通过邻村的真实案例,说说不规范签约容易踩的‘坑’……”在三溪村的首场法治宣讲活动中,白霓镇人民法庭庭长康天琪用通俗的语言讲解民间借贷和土地流转中的常见风险,以真实案例解析法律条文,拉开了本轮法治宣讲的序幕。在严垅村的法治宣讲中,主要围绕土地承包、婚姻家庭、防电诈三大主题展开,法官结合本地案例,将晦涩的法条转化为易懂的“家常话”,现场互动热烈。
“以前邻里闹矛盾,要么忍气吞声,要么吵得脸红脖子粗,今天听了法官讲的‘相邻权’知识,才知道该如何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严垅村村民老李在咨询宅基地纠纷问题后感慨道。每场法治宣讲活动中,县、镇两级人大代表都现场收集法律问题、发放宣传手册,形成“群众提问—代表收集—法官解答”的闭环机制,让普法更精准、更接地气。
据了解,本轮法治宣讲始终坚持“一村一策”,根据不同村庄的实际需求定制内容:堰下村聚焦“防电诈 家庭教育促进法”,用通俗口诀帮助村民“守好钱袋子”;白霓村童家湾结合“国家生育政策 防溺水安全”,把法律知识与民生关切紧密结合;大塘村宣讲活动中,工作人员还手把手教村民用手机查询法庭联系方式、在线申请法律咨询,让“遇事找法”从口号变成切实可行的行动。截至活动收官,全镇累计发放宣传资料900余份,惠及群众近3000人。
在法治宣讲活动中,崇阳县白霓镇始终坚持“群众需要什么,就讲什么”,创新构建“人大搭台、法官主讲、代表参与、群众受益”工作机制。系列活动不仅让“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意识深入人心,更切实提升了村干部和村民依法处理矛盾纠纷的能力,有效减少矛盾隐患上行,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筑牢法治根基。
崇阳县白霓镇人大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把法治宣讲打造成服务群众、助力乡村治理的重要平台,不断创新宣讲形式、丰富宣讲内容,用法治思维涵养乡村治理生态,为乡村振兴注入法治动能。
全媒体记者:邹辉 通讯员:庞媛
一审:陈超
二审:黄益民 熊晓辉
三审:全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