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有这样一位匠人,14年的光阴与刻刀为伴,将一块块普通的木头雕琢成700余件精美的木雕作品,用执着与热爱诠释着“慢工出细活”的真谛。他就是崇阳县木雕手艺人——刘明华。
8月18日清晨,记者随同刘明华来到他位于城郊的工作室,走进了他的“木雕王国”。一进门,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幅做工精美、美轮美奂的根雕作品。
“这件作品是我五六年前做的一个大型根雕,名字叫作‘盛世清莲’,2022年在咸宁市工艺美术馆展出。”说起他的作品,刘明华打开了话匣子。“像这样一个根雕作品,从泥土清理到雕塑造型再到油漆、打磨抛光,我和徒弟一共创作了45天才完成。”
在刘明华的工作室里,放眼望去,凡是能放东西的地方都被他堆得满满当当,各种木雕原材料、工具。当天,他的工作是打磨已经雕刻完成的屏风,刘明华为它起名为“喜上梅梢”。
“这是顾客定做的一幅金丝楠木屏风,一幅一共是四块,现在我把这一块修光打磨,再进行抛光,再上油漆,这个‘金丝’才能显露出来。”刘明华一边手上的活计不停,一边向记者介绍。
见识了刘明华的精湛手艺后,他带记者来到了他的“展品大厅”,大大小小的木雕作品几乎占满了整个屋子。“这是舞狮戏球、五福临门,这是仙女散花、年年有余,这叫一路莲升......”每一件作品,刘明华都能准确地说出作品的由来和名称。
说到因何与木雕结缘,刘明华告诉记者,他从小喜爱各类传统文化,无论是自己的兴趣爱好还是早年的工作经历,都让他与木雕结下不解之缘。
“我小时候就喜欢这些工艺品,我以前是个唱戏的,非常爱好民间文化,后来就开始根雕和盆景创作,今年已经是第14年了。”刘明华感慨地说。
为了避免陷入“闭门造车”的困境,刘明华经常外出学习交流,参加各类雕刻比赛,看一看外面的“山外山,人外人”,2019年,在湖北省民间工艺技能大赛中,刘明华创作的根雕作品荣获铜奖。
木雕这门手艺,向来带着几分小众的清雅与深邃。它不仅考验学习者的悟性,更离不开日复一日的勤奋钻研。这几年,陆续有人慕名找到刘明华拜师学艺,然而,能真正沉下心来熬过漫长学徒期、最终学成出徒的,不过两人而已。
刘明华说,做木雕,和做人一样,急不得。一块木头,要先静静观察它的纹理、它的性子,顺着它的脉络走,才能让刀有魂,让木有神。今年66岁的刘明华见过太多“不完美”的木头,一道裂纹、一个树结,起初或许觉得是瑕疵,可琢磨久了,反倒能借着这天然的印记,雕刻出独一无二的意境。
一辈子与木头为伴,不求作品有多惊艳,只愿每一刀都对得起手里的料,对得起心里的那份踏实。这大概就是木雕师傅刘明华最朴素的人生哲学:慢慢来,用心做,时光会给出最好的答案。
全媒体记者:田明 沈庭萱 通讯员:陈晓叶
一审:熊哲
二审:黄益民 熊晓辉
三审:全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