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湖北科技学院体育学院“以体铸魂·非遗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崇阳县白霓镇,对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字门矮桩拳开展专题调研。在传统武术面临现代转型的关键期,团队旨在追溯拳术历史,摸清传承现状,探索传统武术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路径。

字门矮桩拳作为湖北地域武术的活化石,其“短快稳狠、攻防一体”的技术特点,承载着荆楚文化的武学智慧。座谈会上,双方围绕字门矮桩拳的源流、发展、传承现状及挑战进行了深入交流。
崇阳武术协会会长沈火祥详细介绍了拳种的历史脉络、当前发展情况,并分享了“武术进校园”等推广经验。“希望通过湖科智库优势能协助崇阳字门矮桩拳既能‘上擂台’,也能‘进课堂’。”沈火祥表示,“希望湖科老师和同学们能助力传统拳种的优化发展,在有效传承武术非遗文化及其精神内核的基础上,让其走得更高、更远。”

湖科非遗实践团队随后参观了字门矮桩拳传承基地,实地观摩了其基础动作演示与训练过程,以及学生暑期培训班,在场师生都切身感受到了字门矮桩拳击的动作紧凑、步势沉稳、拳平短快、攻防一体的独特风格。通过与传承人的深度访谈,大家了解到当前传承面临的场地受限、资金短缺、系统训练时间不足以及年轻群体兴趣培养等现实难题。针对这些问题,大家积极建言,提出将传统武术有机融入现代教育体系,将拳术拆解为“模块化”教学单元,融入中小学体育课和大课间活动;运用在线课程和新媒体推广拳术等建议,以期通过多元化探索,为字门矮桩拳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提供思路。
本次调研湖科非遗实践团队不仅带回了约100分钟的访谈音频和五套动作的录像视频作为研究依据,更探索了一条关键路径:传统武术的活态传承,要从“技艺传授”到“文化再生产”的跨越。据悉,湖科非遗实践团队下一步将联合相关专业老师和专家,以技术破壁推动文化破圈。
通讯员:易海涛 高慧妮
一审:陈超
二审:黄益民 熊晓辉
三审:全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