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 记者 沈二民通讯员汪启光)在通往崇阳县铜钟乡佛岭山下的一个山窝里,有个地方叫牛形山,过去是荒茅秃岭,年年发山火,乡村干部为此头疼。如今,路旁竖起一块“牛形山种养专业合作社”的招牌。从这里走进去,“哞,哞--”,只见自然放养的山窝里,牛哞犬吠、鸡鸣羊叫,铃声叮咚,幽深绵长,构成一幅人与大山和谐相处的别样风景。
其实,看中这块昔日无人问津而今成为风水宝地的是佛岭村五组青年李雄刚。1992年,高中毕业的李雄刚南下打工,凭着一股真诚与执着,很快得到了老板的信任,并学会了油漆绝活。由于他吃苦耐劳,很快他的生意火了起来,由湛江到三亚再到深圳东莞,都有他和师兄师弟留下的足迹。多年的打拼,加上他生活上的节俭,他已掘下人生第一桶金。
然而,天有不测凤云,人有旦夕祸福。正当李雄刚的事业风生水起时,刚出生不久的儿子经常生病住院,使他毅然携家眷回到了崇阳,决定返乡创业并在城区租住房子,送孩子读书。眼看着手中的钱用一元少一元,年纪大了,不能下地干活,该怎么办 倒不如回老家佛岭,让两个伢崽在家门口读书,自己搞点荒山开发,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妻子,妻子却打起了退堂鼓:“到农村去发展,你不是米箩里往糠箩里跳吗 发展什么,能发展的话你祖辈、父辈不早就发了吗 ”
妻子一时难以说服,他心中的盘算早已打好了,他决定带妻子去考察青山镇的一个庄园,妻子眼睛一亮,被成群的牛羊,振翅高飞的野鸡,蹦跳的鱼儿吸引住了。2009年,他与妻子搬进了牛形山。在乡、村的支持下,通过土地流转获得山地500亩。接着,他请来了挖土机,不惑之年的李雄刚带着妻子挖山不止,28把锄头挖秃了,废旧柴刀堆了一墙角,往日一片芭茅的荒山,如今绿树成荫,果木成行,牛鸣犬吠,鱼跃羊欢。目前,他家的综合收入达50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山大王”。
采访时,这位壮实敦厚的汉子伸出一双布满老茧的双手,有的血泡还挺大,但他致富后不忘众乡邻,热心为乡邻服务,被传为美谈。
去年是少有的大旱之年,伏旱连秋旱,秋旱接冬干。李雄刚用挖掘机新建的鱼塘蓄满了水,塘里有价值上万元的鱼儿,可鱼塘下村民们300多的中稻正处低头饱粒之际,也是要水之时。此时刻,李雄刚想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他毅然舍小家顾大家,把众乡亲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用自己的抽水机,开足马力,把水抽到了干渴的田块。当有人问他为何这么傻时,他只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人家吃饭比我吃鱼重要。”
李雄刚搞牛羊养殖,既学书本及网上知识,还每年自费上万元到山东、安微、贵州、江西等地,一为取经,二为购种,使常年牛羊存栏达150头以上,出栏300头以上。同时,他还摸索积累了一整套家禽家畜防病治病的经验,对前来求医问诊的村民总是有求必应,几乎免费为村民养殖家禽家畜赠送疫苗,近几年来,他帮助过的村民不下500人(次),送医送药16000余元。村民廖伯良对李雄刚诊好的家禽甚为感谢,握着他的手不放,李雄刚却说:“我们相处在一起,算是前世修来的缘份,帮你一点忙也算是举手之劳,用不着客气。”
去年8月,廖天和家的耕牛闹病,直喘粗气,不思粮草。李雄刚接到电话便直奔廖家,帮牛配好药,打完针,已是夜深11点,他因回家心切,加之穿行山道,歪倒路旁沟壑中,腿摔伤了。第二天,妻子见他脚一跛一跛的,责怪他说:“你不是自讨苦吃么,大白天去也不迟啊!”他却乐呵呵地说:“耕牛病急才求医,正值双枪,迟去一步损失该有多大啊!”妻子只好打趣地说:“真拿你没办法。”
放眼牛形山,因李雄刚的辛勤耕耘已是绿树成荫,牛羊满山坡,在他一步一个脚印的开发抱负下,这里的一草一木竞是那样灵动而金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