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个年头,36本账。铜钟乡农民沈怀德从1981年开始对家庭收支情况进行记帐,小小的家庭帐本,不仅记录着这些年来他的人生、家庭变化,也折射出中国农村36年来的改革发展历程。
沈怀德的账本记录时间是按农历计算,即从每年的正月初一开始,到腊月三十晚止。第一本账是他29岁那年开始记录,账本清晰的显示,第一次记录的时间是1981年农历七月十八。
当时沈怀德一家共有现金10.6元,欠债35.45元。
不到一个月就是中秋,因此第一笔开销是过中秋节,当年八月十三,他买了月饼和酱油,总共花了1.45元。第二天,他又买了宝塔糖和白糖,这次花了0.9元。
沈怀德1978年结婚,1979年生了大儿子,1980年生了二儿子,1981年有了大女儿。家里有小孩儿,过节得买点糖。
沈怀德妻子黄金华说,当时很穷,一分一分的钱要算计着用。
80年代初期,农村生活水平普遍比较低,猪肉是上好的食物,一斤猪肉才1.2元。
有时买不起肉,就找人借点,账本里还有借肉还肉的记录。
现在,一斤猪肉价格约20元,36年对比,物价上涨了约20倍。但老沈感叹说,物资的丰富和收入的增加,上涨又何止20倍。
沈怀德家在铜钟乡清水村,他的家几经改造,变成了现在一座由两栋平房构成的大院子。
1981年,他分得田地11亩多,但每年日子总是过得紧巴巴。由于农业收入和投入不对等,每年仅能糊住口,赚得较少。对沈怀德来说,当时种田就是谋生。
沈怀德思想活跃,从那时候开始,就想着做副业挣钱补贴家用。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他开始养鸽子,到90年代末期,他开始发展特色养殖。帐本显示,1999年,沈怀德开始大力发展水产养殖,正月26、3月26、4月23先后三次放养各种鱼苗930尾。
副业的收入让全家人的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直到现在他还养了许多鸽子。
90年代中后期,农村的青壮劳力都外出打工了,地没人种,沈怀德就购买农机帮村民种田,每年也能赚到一笔钱。
如今已是花甲之年的他亲身体会到农村变化很大。从2004年开始,种田不用交税,国家还有补贴,现如今,种田不再是谋生之本,而是为了让儿孙多吃点绿色食品。
沈怀德说,36年前,他全部靠借钱生活,现在党的政策好,生活条件大为改观,不用借钱,每年还有节余。
沈怀德一家人生活比较节俭,在1990年以前,沈怀德一家的开销很少有超过三位数的,除了给孩子交学费。
账本显示,1981年沈怀德一家年收入495.48元,1982年全年收入822.65元,到了1994年,家庭收入首次过万元。到2015年,沈家全年收入达7.64万元。
上世纪80年代初送礼一般送糖、罐头之类,花费不过一两元,现金最高也就5元。到80年代末期,送礼一般在20元以内。到了90年代中后期,消费变高,人情到了50元。本世纪初则达到100元,而现在,沈家最高的一笔达4000元。
“人情账重!”沈怀德夫妻俩都深有感触。
直到现在,沈怀德还保留记帐的习惯。
从1981年农历七月十八怀揣10.6元现金、负债35.45元,到今天拥有7个子女近10个孙辈,平房两栋,年收入近8万元。沈怀德家庭账本密密麻麻的数字背后,就是一个当代农村发展进步的缩影,折射出大时代中一个普通农民的命运起伏。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日子在一天一天地过好。
编辑 :舒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