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崇阳网消息 记者 王细珍报道:近期,全市精准扶贫工作全面铺开,各单位进驻扶贫结对帮扶点开展工作。市农业局针对扶贫村崇阳县塔坳村无耕地、无特色资源、无劳动力、无基础设施的“四无”困境,摸索出了“飞地扶贫”的新模式。
4月17日,市农业局把319头猪仔送到位于崇阳县石城镇石下村三组的塔坳村农业合作产业园。
市农业局副调研员驻塔坳村工作队队长徐亚说,塔坳村的精准扶贫是易地、飞地扶贫,主要是该村的自然条件有限,是个山区村,没有田没有地,所以他们在养殖这方面,建场没有场地,经过我们多方面的调查,我们就选到石下村三组。
据了解,塔坳村地处我县西部偏远山中,交通阻滞。近年来,由于山中无以谋生,大量村民外出打工,留下的大多是没有什么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村中常驻人口200余人。面对塔坳村的现实困境,市农业局驻塔坳村扶贫工作队先后召开7次研讨碰头会商量对策,否决了12套扶贫治标不治本方案,决定跳出塔坳村的地域限制,明确发展“飞地扶贫”的工作思路。即在石城镇石下村为塔坳村建设农业合作产业园。产业园在产权上采取股份制分配,按照贫困户的基本情况配置股权,每年根据产业园经营收益给贫困户分红。在经营上采取企业化管理,选择有能力、有经验的村民来领导,同时吸收部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产业园中就业。在监督上采取民主化运作,建立起村民、村委会、扶贫工作队三级监督机制,确保经营和分配的过程公正公开。
今年45岁的黄松武是塔坳村的一名精准扶贫对象,扶贫工作队得知他在外打工时学会了养猪、养鱼技术,特聘请他来农业合作产业园打工。他现在在石下养猪养鱼,每年收入在2.4万元,还有6000余元的分红,一年收入大约三万元,有这钱他能更好供两个孩子上大学。
在市扶贫工作队的精心策划下,塔坳村用别村闲置资源弥补该村发展资源困境,实现了“非地”变“飞地”的大转变。
石城镇塔坳村党支部书记宋克华说,塔坳村自然条件不行,他们采取石城镇的石下村租了50亩水面,一个猪栏,年租金两万元,现在养猪300多头,放养的鱼苗1.5万多斤,已经放养了两个多,猪是今天进栏的,鱼塘作为集体经济,除去开支一年能挣五六万元,猪是五十二户贫困户口采取捆绑的形式,与农户捆绑扶贫。
在建设“飞地”产业园的同时,扶贫工作队充分利用该村山地优势,鼓励支持村民发展林下养鸡、养牛、养羊、种植蘑菇等项目,引导村民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全村上下营造共同创业,共奔小康的良好氛围。
徐亚说,因为山区不适合种油茶,也不适合适茶叶,其它的产业也不适合搞,现在主要是做养殖,除了产业园集中养之外,他们还在村里面发展了300头山羊,另外也养了几十头黄牛。
经过项目实施测算,预计2020年塔坳村可形成年产鱼6万斤,出栏猪1500头,出栏羊600只,出栏黄牛100头,年产蘑菇10万斤的经济规模。
(编辑 何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