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工作回顾
2015年,铜钟乡工农业总产值达到7.3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2亿元,同比增长26%;引进企业3家,新完成招商引资任务8500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13850元,同比增长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420元,同比增长12%;限上单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10850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达39230万元,同比增长5%。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该乡立足资源招商、区域招商、全民招商的理念,打造小微企业创业园,吸引了一批外来企业落户。目前已有湖北金箸竹业发展有限公司、弘益农生物农业科技园等8家企业在园区落户,金箸、弘益农、崇机锻压、珺美家居、楚峰木业5家企业已相继投产。新引进业弘建材、马尖农业开发公司、湖北金竹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3家企业,其中马尖农业开发公司正在建设茶叶基地,另外两家企业已经投产。
---农业产业提效升级。依托三大“百亿产业”,因地制宜,探索了一套铜钟农业农村发展模式。新扩大马桥、铜钟、清水、佛岭等茶叶基地5个,新栽茶叶3500亩,马桥村、铜钟村、佛岭村分别引进一家茶叶老板建基地。目前已完成整地2000亩,大岭、坳上等村完成楠竹抚育面积2000亩,各新建楠竹基地一个,使全乡楠竹、雷竹面积达到2万亩,铜钟万亩竹园连片目标已实现。扩大铜钟“磨盘柿”、牲猪养殖等传统农业,在铜钟山、丫吉山以及沿东干渠发展3000亩磨盘柿,形成了“两圈一轴”的磨盘柿特色走廊;引进药材、黑花生、黑木耳、黑茶、紫薯、孔雀、乌鸡等养生种养殖业,在佛岭、大岭、马桥、坳上等村建百亩以上的特色种养殖基地7个。
---乡村建设稳步推进。提高集镇的品味和档次,配套建设铜钟加油站,完善下水道建设,完成新集镇管网改造升级,依托生态优势,以“三万”活动为契机,全面开展“四化同步 美丽乡村”、“美丽家园 清洁乡村”以及“绿满铜钟 秀美乡村”行动。新建垃圾填埋场2个,增添清运车两辆,为8个村全部配置了垃圾桶和垃圾清运工具,组建了垃圾清运队伍8支,1个村被评为全市“最洁村庄”;全乡55公里乡村公路旁栽种银杏树、樟树、桂花树等36400棵;新建招呼站40个,候车亭13处,增加错车道35处,树立乘车信息牌23处,所有村已全部通客车;全面启动清水、马桥、铜钟的新农村试点工作,目前,清水村新农村已建成82户,已有20户搬迁;马桥村新农村建成50户,已有28户搬迁入住;铜钟村新农村建成50户,正在装修,新规划的一处新农村建设点正在征地。
---民生事业普惠大众。对全乡3所完小,3所初小进行升级改造;完成佛岭、丫吉、白石港等62公里村级公路的硬化;建起了乡客运中心;新建铜钟乡自来水厂,解决附近3个村5000余人饮水难问题;维修水渠塘堰水井11座(处),整修水渠近万米,塘堰100余处,水利基础设施全面升级;新建铜钟村丫吉片、清水村案山片卫生室,铜钟卫生院新建住院大楼一座,提升医院医疗服务水平;改造扩建乡福利院,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划新建公租房一处,已经完成规划,正在平整土地。“平安铜钟”顺利推进,“一五一十”卓有成效。
----精准扶贫跃上台阶。牢牢把握“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要求,迅速制定了“十个一”工作法,通过四次复核,民主评议,各村最终确定了帮扶对象和帮扶措施,保证了贫困信息的精准性和完整性。目前,该乡共有贫困户454户,贫困人口1224人,产业扶持对象120户,低保兜底对象124户,医疗救助117户,教育培训41户,移民搬迁52户,逐户建立了贫困档案。
----党建工作有声有色。按照“突出为民务实导向、注重分级分类考核、强化考核结果运用”的原则,对村“两委”干部实行“党委、群众双重监督,党委、群众双向考核”机制,增强了村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新建清水村、大岭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抓好“双促双带”工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所突破,铜钟村年集体经济收入首超10万元。
2016年工作思路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县乡两级换届之年,是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关键之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起步之年,县委确定2016年为“项目竞进年”、“改革突破年”、“扶贫攻坚年”。铜钟乡将以农业稳乡富民、工业强乡惠民、集镇建设靓乡聚民、旅游起步美乡悦民,抓住“十三五”期间重点项目资金的契机,继续打造农业大乡、小微企业创业新园区、交通物流大乡,建设“花园铜钟”、“小康铜钟”、“幸福铜钟”。
总体目标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省、市、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县三级干部会议精神,继续抓好民生,发展经济,坚持依法治乡,确立“争先进位”的总基调,决战贫困,竞进小康,推进精准扶贫,实现“产业升级”、“绿色崛起”、“农业提质”的奋斗目标,实施“工业强乡”、“农业富民”、“精准脱贫”三项举措,超前谋事,精细做事,干净成事,推进花园、幸福、小康铜钟建设。
主要预期目标是:工农业生产总值力争达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争取达到2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11718万元;全乡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5.12亿元;完成引农进镇80户;精准脱贫150户;生态环境治理工作达标;超额完成县“绿满崇阳”目标规划任务。
---围绕“庄园经济”,打造“一区三带”。一区即建设铜钟乡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区域。以“三个百亿产业为契机,形成万亩楠竹、千亩茶园、百亩黑色食品农业产业,形成“百千万”产业,增强农业发展活力,以农业发展助推脱贫。三带即引进一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打造规模化农业企业带;以市场为导向的千亩茶叶基地,以建设绿色铜钟屏障的万亩楠竹产业带;以特色优化的农产品为主的特色农业带。一是规模化发展。坳上、大岭、佛岭、清水等几个村万亩楠竹连片,继续做好抚育楠竹的扩边、抚育管理和辅助简易作业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引进深加工企业。2016年引进竹加工企业2家,流转3个村5000亩基地给老板做示范,从抚育、砍竹、研发加工、销售一条龙让企业去做,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争取政府支持企业300-500万元贷款,3年免利息。督促建成浙江毛建华和孙伯祥老板的规模化茶叶加工厂,造福茶农茶叶专业村。二是茶产业方兴未艾。茶产业扩大基地面积,逐步改进老茶园品种,把新老茶园连成片,新老茶园巩固达到2万亩以上,发动更多群众参与到茶产业中,争取县政府对贫困户种茶的补贴达到2000元/亩(1户不超过4亩),让群众在产业中实现就地就近就业,脱贫致富增加收入。乡政府帮助规划茶叶一条街:青茶市场、茶加工厂、茶展厅,提供土地,跟踪服务。打造合作社、专业村一条龙,从育苗园到基地,到市场,到加工,到销售,创品牌,让老板和技术扎堆抱团合作,强化过程服务和效益。2016年推荐茶商参加有关“一路一带”、茶博会、茶品会等产品评选活动,力举夺奖创品牌,提高铜钟茶叶知名度。争取引进观赏茶、紫茶栽种到旅游公路两旁。三是特色产业做优做强。做好柿子、养生食品、药材等乡土特色名优产品种植,加强技术培训支持,与市场对接,同时继续稳定主打万亩玉米和30多家家庭农场的带动;做强主打产业黑色养生食品、茶、竹“百千万”基地;畜禽业继续保持占全县五分之一的份额,用遍布全乡十几家经济雄厚的庄园巨大阵容带动千家万户围绕主打产业发展庭院经济,充分挖掘特色优势。2016年引进老板引导农民种植高效特色农产品,继续在古市片扩大牛蒡、虫草参种植,达到400亩;继续在铜钟村茂林沟柿子专业组发展磨盘柿种植,带动新增1000亩,对古梨树、古柿树16000棵进行保护及后代繁育,规划100亩梨柿育苗园和博景园,在铜钟村、大岭村等发展中药材基地,增加白芍、黄精种植面积30亩,种植小生姜、芦荟芦笋等达200亩;在大岭村、佛岭村新发展佛手瓜和黑木耳做种以及高山蔬菜300亩;继续在马桥村巩固带动发展孔雀、珍珠鸡、野鸡特色养殖业,坳上村巩固已有50亩水栀子。
----紧扣“发展脉搏”,打造“一核三园”。紧扣经济运行形势良好发展势头,以乡镇工业经济带动乡镇园区经济,打造铜钟经济活跃带。一核即依托铜钟小微企业创业园这个核心发展带,紧扣对接大天城,规划发展建材业、农产品加工业,建成县工业园的新园区。完善园区内的办公楼、职工倒班宿舍等生活服务设施,厂区周边的绿化逐年跟进。承接产业转移,搞回归经济,争取引进企业3家,扩大园区吸引力,提升园区影响力。三园即建成科技园、建材园、农产品加工园,致力于发展成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可持续发展性的新型产业园区。在安排招商引资投资商落户时,进行认真筛选,主打机械零部件生产,粮油加工、储备,生物技术及环保产业等项目。引进建材工业大项目1家,形成工业主打产品,延伸农产品产业链。继续做好食品加工、粮食储备、猪饲料生产、有机肥项目,将药、茶、竹、木等原材料进行深加工,将所有企业纳入县工业园进行统一规范管理。争取新引进1000万以上的企业3家;把清水村、马桥村纳入大天城工业用地范围,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兴修园区环形公路4公里;对所有落户企业统一设计门头,做好宣传和管理工作,做好厂内外绿化,硬化以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对园区企业安全生产实行常态化监管,加强员工内部化管理,帮助完成环评、税务登记和办证。
----围绕“幸福铜钟”,探索“一镇三新”。该乡围绕打造“小康铜钟“、“魅力铜钟”探索城乡发展新模式,提升居民幸福指数。一镇即围绕集镇这个中心镇区,规划1.5平方公里的“井”字型街道,小城镇建设每年引农进镇100户,分交通物流旅游区和行政服务商业区,实施“绿、美、亮”基础工程设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呼应周边4个新农村居民居住点。三新即新农村建设面貌新,民生事业新,群众精神面貌新。一是美丽乡村建设美如画。按照“一村一景、一湾一画”的要求,以科学规划、统一模式的原则加强新农村建设,以老板代建、村级与群众参与建设的方式施工,积极倡导节约用地,群众老房建新房,在洁化、美化、亮化上下功夫,建设有特色、有活力的美丽乡村。完成集镇和铜钟、清水、马桥3个新农村居民点到农户“最后一公里”管网铺设,将交通大动脉主干道两旁、新农村居民点及其他基础设施周围绿化,鼓励群众在房前屋后植树造林,整治村庄环境。大岭、坳上、在下、独石等村的电网改造升级,确保群众用电方便安全;建成大岭村两个移民搬迁点,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大岭在中心村沿河地段安装太阳能源灯20盏;大岭村、坳上村、佛岭村、铜钟村新增垃圾桶260个,建垃圾填埋场3个,确保村内干净整洁,改善村居环境。二是民生事业稳步推进。推动乡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公租房建设,从青山引水至铜钟,解决居民饮水以及工业园水资源问题。开展农村信息化建设,实行网格化管理试点、居民养老社区试点,福利院以及大岭回归养老的安居项目升级改造。建大岭、坳上、铜钟4个移民搬迁和养老安居点,坳上村新建的贫困户移民安置点2个,完成全乡危房改造和移民搬迁200户,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安置。重点完成马桥、佛岭样板房规划设计和亮化工程;整合乡直部门资源,统一建设乡直服务中心;在下村委会新建140平方米健身场所,小学厨房、厕所及教师周转房新建;计划将大岭教学点危险教学楼进行改修;坳上村委会办公阵地维修改造,添置办公设备。各村有地名的路及路肩要实施硬化和绿化,沟渠、塘堰、水库、河道及防护林、防水带、防火带的建设和维修,地质灾害的治理和土地整理复垦,集镇和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打通70公里的全乡各处村组公路,全乡10座小水库维修(独石2座、铜钟2座、佛岭2座、坳上1座、大岭3座)。完成村组道路硬化20公里;马桥、独石各新修桥梁一座;对大岭村一组高山简易公路18公里进行修整,修建排水沟、排险设施;全乡各村完成路肩加宽、维修30公里;督促新农村客运站投入使用;马桥、在下、独石、铜钟等村沟渠塘堰维修16公里。三是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在各村共新建文化广场10个,2016年坳上、大岭、铜钟增添音响设备3套,充分启用各村农村书屋,促进农民学习氛围,增强各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的服务、使用功能。
---力求“不落一人”,聚焦“一准三要”。精准扶贫重在“不落一人”,要让所有的贫困对象“致富有路子,过上好日子”。为此,该乡建立“一准三要”的脱贫思路,加快脱贫步伐。“一准”即扶贫对策要准。“瞄准靶子再开弓”,找准真正需要帮扶的对象后,还需要找准致贫原因。通过开展多轮精准复核,进村入户访贫、探贫,找准脱贫对策。“三要”即合力攻坚为要、持续发展为要、脱贫致富为要。一是围绕真扶贫打好攻坚战。该乡在整体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政策落实、跟踪服务以及人员配备等各方面都紧紧抓住扶贫这根弦,弹好这个合奏曲。特别是独石、大岭、坳上这三个贫困村的扶贫,更是要借助市县领导指导扶贫的良好机遇,用好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贫困的燃眉之急。二是实施扶真贫打好歼灭战。为彻底摘掉穷帽子,该乡切合实际,合理安排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采取“精准滴灌”模式,找准穷人、抓住穷因穷根,重视恢复贫困户的“造血功能”,通过改善环境、产业开发等措施,断穷根、开富源。借助“三个百亿”产业良好的扶持政策,大力发展竹茶以及农业特色种植业,引导贫困户投入产业发展。根据每户的实际情况,推进“一村一品、一户一策”,整片、整村、整乡推进的扶贫规划。实现每个村有1-2个骨干产业项目。每个贫困村重点发展一项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的产业,增加贫困户就业岗位。三是政策落实帮扶到位。紧紧围绕扶贫工作要求,衔接好各级扶贫项目及资金,让扶贫惠民政策真正深入民心,成为帮助贫困村摘“穷帽”,贫困户拔出穷根的指路灯,加速器。积极引导各贫困户,依据家庭实际发展产业,将各项扶贫优惠政策用事用好。
---夯实“强基固本”,健全“一创三强”。“一创”即建设一个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有活力的基层党组织。全面落实基层党建工作三级联动机制,提升党建服务水平。“三强”即强化各支部党务管理水平,加强一批党员队伍建设,强化党务活动开展。一是严格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工作要求。不断完善党委议事规则,建立班子成员党建工作联系点、公开承诺、重大事项报告等系列工作制度,规定每个班子成员每月到联系点检查指导工作不少于3次。按照“五务合一”要求,完善党建阵地建设。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完善党员档案管理,坚持每半年召开年代会。二是健全干部培养机制,选优配强村级“两委”班子,配合建好“头雁工程”,抓好“双培双推”,建好先锋工程,挖掘全乡党员人力资源,积极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党委、群众双向考核机制,严格党员干部管理。三是抓好“主题当日+”、党员干部帮扶困难户、党员志愿先锋等党务活动,激发党员干部参与组织建设、服务群众,建设幸福铜钟的积极性。(记者 沈二民 通讯员 曾翠翠)
编辑 :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