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侏罗纪世界4:重生》将在中国内地上映,近期,官方也放出了预告片。这是侏罗纪这个经典IP的第7部电影了,而我还在怀念32年前上映的《侏罗纪公园》,以古生物研究者的角度来看,从3部《侏罗纪公园》到4部《侏罗纪世界》,其中的科学“味道”越来越淡了。
侏罗纪IP介绍
1993年,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的《侏罗纪公园》横空出世,不仅在全球掀起了一场恐龙热潮,更在电影技术、科学普及和科学研究领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然而由于系列第三部电影票房的失利,该系列暂时淡出了公众的视野。22年后,《侏罗纪世界》系列接过这一经典IP的接力棒,凭借现代化的特效和商业化的叙事模式,再次将恐龙搬上大银幕。
侏罗纪系列现有的6部电影
(图片来源:reddit.com)
为什么说《侏罗纪公园》是
致敬科学的作品?
《侏罗纪公园》的问世标志着电影工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斯皮尔伯格在这部影片中首次大规模运用计算机生成图像(CGI)技术,将栩栩如生的恐龙呈现在观众面前。在此之前,电影中的恐龙特效主要依赖于演员穿着恐龙皮套完成,而《侏罗纪公园》通过结合逼真的实体模型和CGI技术,不仅让恐龙的动作更加流畅自然,还赋予了它们前所未有的真实感。
影片中霸王龙在暴风雨中咆哮、伶盗龙在厨房中追杀人类的场景,至今仍被视为电影特效史上的经典之作。可以说,《侏罗纪公园》不仅推动了电影技术的革新,也为后来的科幻电影树立了标杆。
《侏罗纪公园》中伶盗龙在厨房中追杀人类的场景
升级的特效固然能够带给观众绝佳的视听体验,而影片中科学元素才是让《侏罗纪公园》获得今天在影史中的地位的关键所在。
首先,作为一部硬科幻电影,《侏罗纪公园》很好地致敬了上个世纪90年代古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在当时的认知水平上带给观众最真实的恐龙复原。
一方面,电影中对于恐龙姿态的呈现参考了当时最新的观点,不同于以往电影中拖着尾巴走路的臃肿大蜥蜴形象,片中的恐龙在走路时都是尾部离地,与身体大致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另一方面,电影也很好的呼应了当时学术界中占主流的观点,即现生鸟类起源于恐龙。电影开头野外发掘的片段,格兰特博士对着面前的伶盗龙化石惊呼了一句“看腕关节处的半月形腕骨,毫无疑问,它们已经学会飞行了”,这句看似平平无奇的台词实际上是在表达对鸟类恐龙起源学说的支持,因为半月形腕骨就是将包含伶盗龙在内的进步手盗龙类与鸟类关联起来的关键特征之一[1-4]。
始祖鸟(A),恐爪龙(B)和伶盗龙(C)
手部的对比,箭头处为半月形腕骨。
(图片来源:文献[1])
其次,影片中的一些桥段也大胆的做出了超脱当时认知水平的“预测”。
在上个世纪,人们普遍认为恐龙如同今天的蛇和鳄鱼一样,依赖环境热源调节体温,属于外温性动物。然而也有一些古生物学家大胆推测恐龙如同今天的哺乳动物和鸟类一样拥有非常高的代谢率并依靠代谢来控制体温。《侏罗纪公园》的科学顾问,古生物学家杰克.霍纳是“恐龙温血论”的支持者,因此影片中也有不少情节在暗示这一观点。如伶盗龙在追杀两个小孩的过程中,将头部贴近玻璃呼出一股热气,温润的水蒸气瞬间在玻璃上激起一层水雾,这其实是在暗示恐龙是“温血动物”。
时至今日,古生物学家已经可以使用地球化学的方法来定量推算灭绝动物的体温,并且已有多项研究表明,多数恐龙属于中温动物,其新陈代谢率要明显高于现生的鳄鱼,蛇,蜥蜴等爬行动物[5],一些物种的体温甚至可能与现生鸟类相当[6]。
多数恐龙属于中温动物(Mesotherm)
其新陈代谢率远高于外温性动物(Ectotherm)
但略低于典型的内温性动物(Endotherm)
(图片来源:文献[5])
影片中复活恐龙的方法虽然并不适用于在真实世界中研究恐龙,但是在化石中寻找古DNA已成为新生代哺乳动物和古人类学的重要研究手段[7];即使面对恐龙,也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这些古老的化石中依然还保存着古蛋白的片段[8-11]。
此外,影片中的一些情节也开启了有趣的科学问题。如电影中霸王龙狂奔追吉普车的场面引发了人们对于霸王龙奔跑速度的讨论,而一些古生物学家则使用严谨的生物力学模型对此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像霸王龙这种体型的肉食性恐龙如果真的像电影里描述的那样快速奔跑,其腿部肌肉的重量需要达到自身体重的99%,而这显然也是不可能的,因此霸王龙很有可能无法奔跑,只能快速走动,但这也足够使它们追上同时期的猎物 [12,13]。
一部科幻电影能够做到在致敬已有理论的同时又开启新的科学问题在影史上属实是不多见的。在反复观看的过程中,笔者有时甚至会觉得,不仅是科学研究指导了电影,电影在某种意义上也成了科学发展的灯塔,照亮了来时的路,并指引了未来的方向。
《侏罗纪世界》为什么令古生物学家失望?
2015年,《侏罗纪世界》作为《侏罗纪公园》系列的第四部作品上映,标志着这一经典IP的重启。影片衔接第一部《侏罗纪公园》的剧情,将故事设定为22年以后,以现代化的特效和更加宏大的场景开启了一段新的冒险。剧组也是诚意满满,在新的故事背景下请回了那头20多年前追吉普车,现已步入暮年的霸王龙,并在电影中增加了很多经典桥段。
两部电影中的同一只霸王龙
(图片来源:reddit.com)
电影取得了16亿美元的全球票房。随后的《侏罗纪世界2》和《侏罗纪世界3》也延续了这一商业成功,但与此同时,这一系列在科学性上的表现却引发了越来越多的批评。
从致敬科学的角度看,《侏罗纪世界》系列的表现显然不如《侏罗纪公园》。
一方面该系列停滞的十多年中,古生物学研究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而新电影却未能将这些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影片中。
最明显的问题就是恐龙形象的塑造。例如,近年来在中国发现的带羽毛恐龙(如小盗龙,北票龙等)已经彻底改变了科学界对恐龙外貌的认知[14-17],但《侏罗纪世界》系列中的大多数恐龙仍然披着光秃秃的鳞片。又如,像伶盗龙,野蛮盗龙和火盗龙都是体型很小的恐龙,去掉尾巴几乎就和火鸡差不多大,然而电影中的这些恐龙比人还要大不少。
电影中(上)和科学复原的伶盗龙(下)
(图片来源:reddit.com)
该系列第一部电影中的一些设定虽然能够增加戏剧性,但是却与真实情况严重不符。比如包括伶盗龙在内的一些恐龙被描述为高度智能的物种,甚至可以和人类建立情感联系。然而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则狠狠的打脸了这一假设。这项研究对比了非鸟类恐龙和6000多种鸟类的相对脑量大小,它们的样本中也包含了一些古生物学家公认的最聪明的恐龙(其它的驰龙类和伤齿龙类)。研究结果显示,如果依据相对脑量大小来评判智商,即使是最聪明的非鸟恐龙也比多数现生鸟类笨很多[18],更不要谈去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了。
另一方面,影片中加入了一些争议性的科学元素(如基因编辑和变种恐龙),但这些元素更多地被用作推动剧情的工具,而非对科学本身的思考。
《侏罗纪世界》和《侏罗纪世界2》中的“暴虐霸王龙”和“暴虐迅猛龙”都是通过基因编辑创造出的杂交恐龙,这一设定虽然在视觉上极具冲击力,但主创团队显然忘记了一点,侏罗纪系列之所以能够取得远超其它怪兽主题电影的口碑和票房是因为观众希望在影片中看到尽可能真实的恐龙,而不是突变怪物。
然而,这一错误的发展方向在《侏罗纪世界4:重生》中甚至愈演愈烈。至少前两部的变种恐龙还能看出恐龙的外形,而最新续集中登场的新变种“D-REX”已经完全没有了恐龙的样貌,甚至长有6条腿,这已经严重违背脊椎动物的基本身体模式,仿佛是《环太平洋》里的外星怪兽走错了片场。
《侏罗纪世界4:重生》中的新变种
导演确定这是恐龙?!
(图片来源:slashfilm.com)
即使是号称“科学”回归的棘龙,也因耳孔被设计的太大,以至于都快把下颞孔挤没了,被古生物学家在社交平台上吐槽。颇为讽刺的是,新系列电影通过吴亨利博士的台词“侏罗纪世界的一切都不是天然的”来解释各种变种的引入。如果基因工程真的已经发展到如同影片中那样,可以随便编辑表型,那为什么不让恐龙的形象符合最新的科学进展呢?
古生物学家Thomas Holtz在个人社交平台上
公开吐槽新的棘龙造型
(图片来源:reddit.com)
最令人失望的一点是,新系列电影也没有遵守一些非常基本的客观事实。
如《侏罗纪世界3》的开头霸王龙和南方巨兽龙在史前场景中的战斗。然而现实是霸王龙生存于晚白垩世末期的北美洲,而南方巨兽龙生存于晚白垩世早期的南美洲,两种恐龙在演化历史中根本不生存于同一个大陆,甚至都不属于同一个时代[19],它们如何能够在史前世界大打出手呢?同样,在影片开头出现,给南方巨兽龙剔牙的噩兆龙,是北美洲最早的暴龙类,其出现时间比霸王龙早了约3000万年[20],它又是如何穿越时空与这两位霸主相遇的呢?
《侏罗纪世界3》中在片头出现
给南方巨兽龙剔牙的噩兆龙
(图片来源:forums.frontier.co.uk)
更让人惊掉下巴的是,身为植食性恐龙的镰刀龙出场第一件事居然是一爪子拍死一头鹿,更在结尾用它的巨爪贯穿了南方巨兽龙。要知道,真实的镰刀龙巨爪虽然看起来霸气,但是及其脆弱,顶多用来扒两下植物,如果是南方巨兽龙那种吨位的物体撞上去估计会直接把爪子撞折[21]。电影的科学顾问史蒂夫.布鲁萨特是当今最权威的古生物学家之一,而正片中还会出现这种低级错误,不得不怀疑主创团队是否有和科学顾问认真沟通。
结语
《侏罗纪公园》与《侏罗纪世界》系列在票房上的成功,证明了恐龙这一题材在电影市场上的巨大潜力。然而,两者在科学与商业之间的平衡上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
《侏罗纪公园》通过当时先进的技术和深刻的主题,成功地将科学与娱乐结合在一起,不仅推动了电影工业的发展,也在科学传播和科研领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而《侏罗纪世界》系列虽然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其在科学性上的妥协,却使得这一经典IP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深度和魅力。
未来,如何在科学与商业之间找到平衡将成为硬科幻电影创作者面临的重要挑战,也希望侏罗纪系列能够持续长青下去,衍生出更多佳作以及更宏大的世界观。
作者简介
余逸伦,2020年于北京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24年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师从徐星院士,现为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RGGS博士后研究员。
版权说明: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媒体转载和摘编,并且严禁转载至微信以外的平台!
文章首发于科学大院,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科学大院立场。转载请联系cas@cnic.cn
推荐阅读
恐龙到底是被谁“灭门”的 >>
推荐资源
关注使用“科学与中国”小程序,可观看以院士科普视频为代表的优秀科普视频,第一时间获取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科学节等科普活动报名信息。
科学大院是中国科学院官方科普微平台,致力于最新科研成果的深度解读、社会热点事件的科学发声
主办机构: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
运行机构: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技术支持:中国科普博览
转载授权、合作、投稿事宜请联系cas@cnic.cn
大院er拍了拍你:不要忘记
点亮这里的 赞 和 在看 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