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六师在崇阳的反“清剿”战斗
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中央红军向西战略转移后,蒋介石加紧调兵遣将,一面对中央红军进行围追堵截,一面对苏区进行疯狂“清剿”。国民党第一军军长陈继承调集三十三师、三十四师、三十五师,纠集地方反动武装,到处搜捕共产党员、干部、红军伤病员、红军家属和赤卫队员。扬言:“抽干塘里的水,捉干塘里的鱼”“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漏掉一个”。
中共湘鄂赣省委在同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组织红军主动出击,着力开创鄂东南苏区游击战争的新局面。
1935年1月1日,红十六师四十六团从平江黄金洞向东北行动,攻打通山大屋陈敌新三旅二营,歼敌一部分。1月3日到达通山杨芳,与敌激战1天,击溃敌2个连,并消灭从厦铺赶来增援的1个连的敌军。四十六团持续在通山出没,捕捉战机,主动出击,1个月内拔除敌碉堡数个,缴获轻机枪4挺、步枪400余支,为红军部队补充了一批枪支弹药,恢复了部分苏区。
红十六师四十六团在通山苏区反“清剿”的胜利,引起了敌人的注意,国民党陈继承派出岳森五十师的主力团三○○团跟踪“进剿”,红十六师在崇阳境内伺机反击,连战皆捷。
(一)大源桥战斗
1935年1月31日,红十六师四十六团除留一个连在金塘保卫中共鄂东南道委机关外,大部兵力从冷水坪开往崇阳大源桥,拟向修水的卢坊、港口方向行动。部队到达大源桥的第二天早晨,大雾朦胧,敌五十师岳森部第三〇〇团探知我军夜宿大源桥,便紧追而来。
岳森的五十师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该师第三〇〇团团长李帮藩是岳森的妹夫,堪称嫡系中的嫡系。该团4个营2000余人,武器装备精良,每月发双份薪水,官兵骄横凶残,在“六七月事变”中疯狂剿杀红十六师。湘鄂赣苏区军民对敌三〇〇团早已深恶痛绝。四十六团指战员提出“留下开花子,去打三百团,誓为牺牲的战友报仇”的口号。2月1日清晨,当敌三○○团即将进入大源时,红十六师决定在大源桥进行阻击。红十六师一营数百人从左侧迅速占领大源桥附近高地。全营战士脚穿草鞋,身背马刀,在营长袁立生的指挥下,趁着晨幕,悄无声息地抢先登上山顶,待敌前锋快上到山顶时,全营战士挥动马刀,迅猛向敌人扑去。敌遭此突如其来的砍杀,溃不成军,拼命往山下逃窜。此刻,四十六团主力正在山下与敌后续部队展开白刃战,敌后续部队见自己人从山上溃退下来,便乱了手脚。袁营长趁机带领战士猛冲下山,截断敌人退路。敌三○○团受到我军前后夹击纷纷向四周逃窜,其右翼部队被全歼。接着又夺取了敌人机枪阵地,抢占了制高点。敌人退至切坳,妄图凭借最后一个山头负隅顽抗,等待增援。师长徐彦刚指挥红军把轻重机枪调集在一起,对准敌人阵地扫射。同时组织突击队,在当地群众的带领下,从小河沟秘密登上切坳右侧的团头坑,出其不意地夺取了切坳,把敌人逼到水井坡。随后,四十六团留守在金塘的皮昌海连和地方游击队也赶来增援,大源的党组织又带领群众为部队送饭菜,抢运伤员。全团士气大振,迅速抢占了水井坡最后一个山头。敌人见其退路切断,陷入腹背夹击,招架不住,便纷纷向界下方向溃窜。在大源桥战斗中,红十六师四十六团用马刀杀出了军威,全歼敌2个半营,击溃敌1个营,缴获重机枪5挺、步枪300多支,俘敌200多人,大获全胜。此后,敌人月余不敢进犯。
(二)三战高枧
大源桥战斗后,红十六师四十六团在寿昌县苏区党政军民的大力支持下,抓住春节刚过的有利时机,在寿昌县一带捣毁敌人的碉堡,消除对苏区的威胁;动员青年参军,补充部队兵力。这时,国民党武汉行营调敌第四十九军一〇五师刘多荃部跟进崇阳“进剿”,并派出一个连驻在高枧。对刚刚成立的中共寿昌县委、寿昌县苏维埃政府带来严重威胁。为了落实省委“攻下高枧,将修武崇通县与通城黄袍山苏区连一片”的指示,红十六师四十六团决心拔下这颗“钉子”。
1935年元宵节刚过,红十六师由金塘出发,行至高枧附近,当地群众反映,敌碉堡里面有2个班的正规军和少数地主武装,大股敌人驻在鼓响岭。获悉这一敌情后,红十六师决定采取“围点打援”战术歼灭敌军。2月18日拂晓,红军主力埋伏在高枧通往鼓响岭大路两侧的山上,派师侦察连少量兵力,围住高枧碉堡作钓饵,围而不打。碉堡守敌见被我军包围,便打电话给鼓响岭驻敌,要求增援解围。二三小时之后,1个连的敌军从鼓响岭赶来,红十六师师长徐彦刚观察到敌人穿着大皮靴,用枪当拐杖拄着爬坡且行动迟缓的情景,知道敌军不善于山地作战,正是我军歼敌的好机会。于是派出1个营迂回至敌后,断其退路。敌人一进入我军伏击地,红军主力便从山谷两侧发起猛攻。敌人猝不及防,调头逃跑,又被我军堵住,战斗片刻,敌全连被俘。碉堡守敌见增援部队被俘,士气丧失殆尽。师参谋长谭凤鸣派人向碉堡喊话,宣传红军宽大俘虏的政策,并派俘虏把劝降信送到碉堡里。经过作一番工作,碉堡里的敌人于当日黄昏投降。晚上,红十六师从被俘官兵中了解到敌第四十九军一○五师系张学良的东北军,他们对蒋消极抗日心怀不满,希望抗日。蒋介石调一〇五师到湘鄂赣“进剿”红军,是想达到既消灭红军,又铲除异己的目的。因此,东北军“进剿”红军并不卖力。鉴于此况,我军决定特别优待东北军俘虏。四十六团杀猪款待俘虏官兵,每人发给3块银洋。经过我军的政治教育,敌1连官兵成建制地被我军收编。
国民党武汉行营获悉,十分惊异,随即派一高级参谋带领一〇五师一个加强营前往崇阳高枧,名曰“调查”,实欲将红军一举歼灭。红十六师得知这一情报,立即研究战略战术,由师长徐彦刚率领主力部队到横冲、七冲的密林中埋伏,由政委傅秋涛组织地方武装,扮妆成农民模样在附近的山冲坡地备耕。3月3日,这个加强营在营长和“高参”的带领下,从古市岭出发,急行军40多里山路,于中午到达横冲和七冲后,便停下来侦察。他们从望远镜里看见山冲坡地到处都是干农活的农民,未发觉一个红军,心生疑团,就抓住几个老百姓盘问。老百姓都说:“红军听说你们大部队要来,都吓跑了。”敌军营长和“高参”虽不全信这些话,但基于此时人已走累,肚子也饿了,便命令部队就地休息。在敌人无所戒备的情况下,早已在此埋伏的红十六师官兵和化装成农民的地方武装从四面八方杀向敌群,打得敌人措手不及。正当敌人准备组织突围时,徐师长又率领红军主力冲杀过来,神枪手将敌军的两个头目击毙。敌军乱作一团,不到1个钟头就结束了战斗,共俘敌400余人,缴获轻机枪6挺、步枪200余支、子弹多箱,取得了在高枧再战再捷的胜利。
敌军不服,妄图报复。3月中旬,敌一〇五师又派2个团的兵力,第三次进攻高枧。红十六师避其锋芒,向金塘方向转移。3月20日,敌军至高枧后不见红军,留下1个营驻守高枧,其余部队尾随红军追击。红军采取“打一个伏击,退一段路程”的办法,充分利用高枧至金塘沿途一带两山隘口,先后在细港、黄羊湾、羊眼滩等地伏击敌人;21日晚,在金塘石店的伏击战中歼敌2个连。次日凌晨,当敌军赶到金塘时,不料身旁突然杀出一支队伍,截断了敌人的后续部队;当他们调转枪口回身救援后续部队时,前面的红军又冲杀过来。刹那间,只见前后左右,四面八方,到处红旗招展,喊杀声不绝,敌军陷入我军的重重包围之中。从凌晨持续到下午,红军先后打退敌军7次反扑,共打死打伤敌军200多人。金塘战斗一结束,红军随即挥师高枧,于22日夜包围并歼灭了敌军留守高枧的1个营。这次战斗,历时两天两夜,薯干加步枪的红军以较小的牺牲取得了第三次打败美式装备劲敌的重大胜利,共俘虏敌军1000余人,缴获枪支1200余支。红十六师在高枧三战三捷,为巩固扩大寿昌县苏区打下了基础。
(三)金盆岭战斗
三战高枧告捷后,红十六师收编了寿昌县独立营等地方武装,奉命南下游击。1935年4月下旬,红十六师在平江虹桥战斗中歼敌1个团、击溃1个团,缴获各种枪支400多支,俘敌500多人。随后又回师崇阳、修水边界,在三界尖击溃敌五十师三〇〇团和三〇一团,全歼1个机枪营。5月初,又从南江桥打到岳阳的黄岸市,摧毁岳阳保安团驻守的1个大碉堡,红十六师发展到5000余人。此时,不仅恢复了被敌人占领的苏区,而且还开辟了一些新苏区,成为三年游击战争时期最兴盛的阶段。
6月,蒋介石将进攻中央苏区的主将汤恩伯、樊松甫部调到湘鄂赣边区,会同何键的西路军以及湘鄂赣保安团共60余团兵力,在西起平江、浏阳,东至铜鼓、修水、武宁,南起株萍铁路,北至通山、崇阳的广大区域内,挖壕堑、筑工事、设路障,形成连环包围之势,妄图一举“剿灭”红十六师和中共湘鄂赣省委。为做好对敌斗争准备,中共湘鄂赣省委在平江长庆召开紧急会议,傅秋涛、谭启龙、刘玉堂、涂正坤、邓洪、曾洪、徐彦刚、严图阁、方步舟、钟期光等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分析了敌军兵力分布情况,集中讨论省委和红十六师的突围问题,并议定了两个突围方案。但由于花了1个星期的时间研究突围方案和进行突围动员,错过了突围的最佳时机,使形势更为严峻。7月14日,红十六师和省直机关部队按第一个方案突围至修水渣津、马坳一带,遇到敌人严密的封锁和阻击,被迫撤退。翌日,红十六师决定采取第二个方案突围。当晚部队改道西行,翻山越岭,进入通城盘石、云溪。然后兵分三路,从麦市一带渡河突围,约定在崇阳大沙坪集中。7月16日晚,师长徐彦刚和团政委明安楼率中路四十六团首先突出重围,师政委方步舟和政治部主任钟期光率左路四十八团(一个后卫连除外)也顺利渡河突围,两路部队在崇阳大沙坪集合。但傅秋涛率领的中路机关干部特务团、省委组织部部长刘玉堂率领的右路四十七团和左路四十八团各1个后卫连,均被敌人用机枪封锁河面,无法过河集合,后几经血战才返回黄金洞。
突围部队在大沙坪等了两天,不见四十七团和机关干部特务团到来。于是,四十六团、四十八团合兵东进,7月18日到达高枧,转向崇阳县城方向行进。在古市与国民党三十三师三十七旅1个营遭遇,敌军向县城方向溃退。红军兵分两路,一路尾追逃敌,一路从大眼泉直插常岭断敌后路。敌军退至青山铺便抢占制高点——金盆岭(今青山镇城万村境地),妄图凭其三面开阔、一面临水的有利地形,固守待援。红军不顾长途奔袭的疲劳,在敌正面实施火力压制,又从侧翼偷袭敌机枪阵地,夺取机枪向敌军扫射。敌军惊慌失措,红军乘势从三面攻上山顶,击毙敌营长李金元,全营被歼。红军部队借势转移至通山游击。
(四)红十六师在崇阳连战皆捷的成因
1935年2月至7月,红十六师在崇阳境内连续取得大源桥、三战高枧和金盆岭5次战斗的胜利。其成因:
1.湘鄂边中心县独立团合编到红十六师后,使红十六师的战斗力得到增强。两年多来大小战斗的经历,尤其是多次伏击敌军取得辉煌战果而自身伤亡极小的战斗经历,为红十六师开展山地游击战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些因素构成了红十六师在崇阳连战皆捷的重要条件,从而使红十六师四十六团凭着熟悉的地形、旺盛的斗志,在大源桥战斗中用马刀杀出了军威,一战高枧时伏击援兵,二战高枧时伏击骄兵,三战高枧时伏击追兵,攻金盆岭勇敢冲锋,仗仗打得得心应手。
2.激发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苏区军民同仇敌忾,是红十六师在崇阳连战皆捷的重要基础。自1933年3月修武崇通县苏维埃政府成立以来,大源、金塘(含石店、羊眼滩等)、高枧等地相继成立了乡苏维埃政府,开展了土地革命,穷苦农民分得了山林、土地。中共寿昌县委和寿昌县苏维埃政府的建立,进一步保护了人民获得的权益。苏区军民感恩共产党,一方面把自己的子弟送到红军主力部队,为壮大红军增加血液;一方面在战火纷飞中多方支持红军作战,保证了战斗的连续胜利。如大源桥战斗,面对占据切坳山头负隅顽抗的敌军,当地老百姓带领红军走小河沟捷径,秘密登上切坳山头右侧,使红军出其不意地夺取切坳,打败敌军。一战高枧前,当地群众为红军提供敌人碉堡的详细军情;二、三战高枧时,冒死向敌军提供红军“逃走”转移的假情报,配合红军战士引诱敌人进入伏击圈,这就使得红军转移伏击处处顺利,而使敌人进攻追击处处碰壁。事实充分证明,革命战争是人民群众的战争,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3.红军指挥员指挥上的高超艺术,作战中的灵活机动,是红十六师连战皆捷的关键因素。如大源桥战斗,是敌人主动进攻的阵地战,面对强敌,指挥员随机应变,战士们临危不惧,将敌人主动进攻战打成了敌逃跑阻击战。三战高枧时,从一战的围点打援、政策攻心,到二战的制造假象、歼击麻痹之敌,到三战的诱敌深入、迂回歼敌,仗仗获胜。金盆岭战斗,是红军转移途中碰到一股畏敌部队而临时决定的追击战,当退却之敌占据有利地形之时,师长徐彦刚采用集中火力、重点突破的战术,全歼敌军。五战皆捷,红十六师指挥员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是夺取胜利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