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云:美丽乡村建设“崇阳版”诞生记 ——湖北咸宁崇阳县脱贫攻坚在行动

发布时间:2019/5/28 15:07:05 来源:长江云 录入:xz

崇阳儿女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在日前发布的湖北省政府批文中,17个达到贫困县退出标准和条件的贫困县“摘帽”,崇阳县位列其中,标志着这个省级贫困县终于甩掉了“贫困帽子”。5月上旬,记者在崇阳县采访时深切感受到:扶贫攻坚,精准脱贫,崇阳人民用汗水智慧书写了一段“美丽蝶变”。

山乡巨变。崇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崎岖变通途,激活富庶田园

“出行难、就医难、上学难……”这是高枧乡中山村村民对过往生活的深刻记忆。作为崇阳县最偏远的山村,村民们最大的期盼就是早点修通公路。

2017年4月,崇阳“四好农村路”建设工程队开进高枧乡。一年多的艰苦鏖战,40公里长的路基,其中桥梁9座,土石方300多万方。2018年底全线竣工通车后,高枧乡由过去崇阳最边远的乡村,变为直抵县政府所在地天城镇、通达江西的门户乡镇。

以幕阜山生态旅游公路开工建设为突破口,崇阳以县城辐射各乡镇,打造“1+6一刻钟交通圈”和“1+5半小时交通圈”,县域路网“三环三横四纵五联”新格局基本形成。

盘山公路。崇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一路通,百业兴;路路通,大振兴。幕阜山区就此迎来巨变:山里的楠竹价值翻了三番,传统美食“高枧炸豆腐”,现在已销往上海、浙江、台湾地区,还卖到了日本。

“以交通硬支撑、产业主引擎、组织强保障,推动乡村振兴,解决县域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满足全县人民美好生活新需要。”谈起崇阳县脱贫摘帽的经验,县委书记杭莺如是说。

“我们每人每天最多可挖300多斤笋,过年一天都没休息。”62岁的桂花泉镇桂花村村民孔学军在雷竹产业园挖笋,每天工钱80元。

孔学军所在的雷竹小镇,翠竹漫山遍野,道路整洁有序,农居错落有致,庭院绿树成荫。

“浙鄂两崇阳,雷竹情缘长。”2000年,浙江临安籍的叶素春夫妇俩来到崇阳,承包荒地种雷竹。一晃19个年头过去,夫妇俩不仅没回浙江,反而将儿子蒋国庆带到崇阳。如今,他们的雷竹基地发展到1700多亩,销售扩展到长三角、中部、西北等10多个省市。

现在,蒋国庆的不仅娶了个崇阳媳妇,“另立山头”在桂花泉镇开辟雷竹小镇,还利用当地资源,建设竹文化接待中心、观光步行道、竹楼民宿、百竹博览园、农事体验园、水果采摘园等项目。今春,一个集生态农业开发、农产品加工销售和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初露峥嵘。

漫山竹林,青翠欲滴。

在蒋家的带动下,70名浙江人先后到崇阳从事雷竹产业。

蒋国庆雄心勃勃:要缔造一个雷竹“崇阳版义乌”,经营一个雷竹“网上苏宁”,以崇阳为中部枢纽,建立起“全国雷竹贸易市场”,让崇阳雷竹卖全国、卖全球。

竹制品加工带动本地劳力就业。崇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桂花泉镇镇长黄震回忆说,在今年的1月21日咸宁市第五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上,咸宁市委书记丁小强被摆在会议桌中间的10套手工筲箕吸引住了,一听说是来自于崇阳县桂花泉镇横山村的竹编扶贫车间,当场买下一套5件。一时间横山筲箕走红网络,订单不断……

“很感动!没想到书记会买我们的筲箕。”黄震(上图右)激动地说,有领导的重视和大家的支持,他相信这传统手工艺将大有作为。

筑巢引凤来,建设幸福家园

今年初,旅居海外26年的崇阳籍韩国首尔大学教授邹佳素博士,回天城镇茅井村开起小旅馆、建起了书院。

昔日雁南飞,今朝凤还巢。

近年,崇阳做好“留住人”、“引进人”、“盘活人”三篇文章,走出一条“人回流,百业兴”的山区特色之路。

返乡创业的邹佳素博士在自己的书院里侃谈家园情怀。

一人回归,一村脱贫。

“崇阳县有54名能人回乡,投资47亿余元,创办经济实体54个,带动了旅游公路沿线油茶、茶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和生态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的发展。”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能人回归、资本下乡,现已成崇阳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主引擎、新动能。

在路口镇浪口新村宜民佳苑,现有易地扶贫搬迁户306户、985人,其中有劳动能力的有389人。路口镇党委、政府积极谋划,将镇政府旧礼堂改建成了400平方米的就业扶贫车间,并成功引进湖北崇高科工有限公司。该公司为就业扶贫车间配置缝纫机电车40余台,主要生产汽车内饰配件,产品供应商为东风本田和广汽集团公司。

产业兴,村民乐。崇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要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切实解决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路口镇宜民佳苑党支部书记吴汉良这样告诉记者。

如今,各类特色农家乐、民宿园、观光园、茶博园、小微绿色食品厂、竹木加工厂等特色产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

“我们的“众望”牌小麻花、京果等名牌产品,远销到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东南亚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湖北众望科工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兵自豪地说,“目前已形成年产小麻花1000吨的规模,我们是世界第一大专业小麻花生产商!”

繁忙的流水线生产出全球第一的小麻花产品。

崇阳县经济开发区常务副主任雷亚新领着记者,在湖北故乡云农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地参观。他介绍说,该公司拥有多条亚洲最大最先进、国内独有的薯汁生产线和崇阳传统手工薯线粉生产线。公司负责人廖成义告诉记者,“又闻薯香”薯汁和传统手工红薯粉系列产品远销北京、上海、福州等地大中小城市,并逐步走向全球。

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特色产业基地1021个、面积40余万亩,特色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比例达到80%以上;注册专业合作社824个,带动贫困户比例达到60%以上。17301户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实现户户有产业、户户有就业增收渠道。

“人才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只有引导更多的能人、投资者参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才能更好带动当地农民共同富裕。”崇阳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思路明晰。

绿水绕青山,打造生态乐园

民宿是景观,民房变客房,农村成景区……5月10日,在以野樱花闻名的大岭村,村民姜巩见证了村里服务业的蓬勃发展。“一年时间,村里涌现出40多家商户,农家餐馆里一份蒸红薯能卖20多块钱。”全村人均收入去年达到了1.17万多元。

荣誉墙展示农村新风貌。

大岭村是典型的山区贫困村,通过聘请中国美院绘制具有乡村风情的漫画,引进卓越集团投资10亿元开发野樱花资源,建成大型停车场、换乘中心,新修19公里循环路并刷黑,大力开展村庄环境整治,成功创建省级旅游名村,近3年吸引外出务工的1200多名村民回村创业,村里开了50多家农家乐。

创新思路,走农旅融合之路,让秀美乡村入画,越来越多的家庭吃上了旅游饭。

与此同时,围绕农旅融合、乡村振兴,一条实现“美丽蝶变”的路径也在崇阳铺开。

崇阳创新“旅游+”“生态+”等模式,推动农林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建设一批休闲观光园区、康养基地、特色小镇。实施“三乡工程”,推动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等“上山下乡”,激活农村资源。浪口村等14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全部开工建设,目前正在有序推进。

村里的宣传墙也是一道风景。

崇阳县大胆进行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搞活土地流转,把分散于各家各户的土地整合起来,采取租赁或入股形式,有效把闲置的资源变成可供利用的生产要素,真正把农民手中沉睡的“绿水青山”变成可流动的“金山银山”。

古民居焕发新活力。崇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对农房立面进行改造,不仅仅是‘穿衣戴帽’,更是为了改善人居环境。”走进高枧乡集镇,映入眼帘的是遍布集镇两旁的脚手架和忙碌不歇的工人。一斧一凿,一涂一绘,沿街的房屋在工匠们的手中,已有了古香古色的风貌。

“我们正在打造龙河古街。”高枧乡乡长刘素兵介绍,为打造美丽乡村,促进旅游业和商业发展,高枧乡规划投资1亿元,将集镇街道打造成集文化展示、旅游、室外景观、购物、餐饮等功能为一体的商业文化古街。

正在建设中的高枧龙河古街。崇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近年来,该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动农林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建设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美丽乡村,实现产业、民居、旅游“三级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崇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脱贫摘帽只是一个新起点。仅仅精准脱贫,不是我们的目标,致富奔小康,乡村振兴,百姓安居乐业才是我们的目标。今年是我县的‘乡村振兴推进年’,我们出台了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及示范创建考核办法等相关文件。”在5月10日的媒体座谈会上,崇阳县县长郑俊华语带铿锵。

3年时间,3亿元整合资金,重点打造10个精品村、20个示范村,建设咸宁市乡村振兴先行区,当地正在举全县之力,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崇阳版”。

(楚天交通广播记者杨均 通讯员胡向辉 张宇 责任编辑 殷竟成)



   


  • 阅读排行
  • 电脑
  • 微信
  • 手机